(嚌, 哜) I
ㄐ〡ˋ
〔《廣韻》在詣切, 去霽, 從。 〕
1.淺嘗;微嘗。 後亦謂吃。
《書‧顧命》: “太保受同, 祭嚌。”
傳: “既祭受福, 嚌至齒。”
孔穎達 疏: “禮之通例, 啐入口, 是嚌至於齒, 示飲而實不飲也。”
《禮記‧雜記下》: “小祥之祭, 主人之酢也, 嚌之;眾賓兄弟, 則皆啐之。”
鄭玄 注: “嚌、啐、皆嘗也。 嚌, 至齒;啐, 入口。”
韓愈 《送高閑上人序》: “夫外慕徙業者, 皆不造其堂, 不嚌其胾者也。”
曾國藩 《聖哲畫像記》: “蓋詩之為道廣矣, 嗜好趨向, 各視其性之所近;猶庶羞百味, 羅列鼎俎, 但取適吾口者, 嚌之得飽而已。”
2.引申為玩味。
蘇軾 《泂酌亭》詩: “既味我泉, 亦嚌我詩。”
3.古代祭祀時俎上所盛之物。
《禮記‧祭統》: “君執鸞刀羞嚌, 夫人薦豆, 此之謂夫婦親之。”
鄭玄 注: “嚌, 嚌肺祭肺之屬也, 君以鸞刀割制之。”
孔穎達 疏: “嚌, 肝肺也。”
孫希旦 集解: “嚌, 謂俎實也。
《特牲》、《少牢》禮尸舉肺及牲體, 皆振祭嚌之, 故謂俎實為嚌也。”
4.猶噬。 咬;傷害。
杜甫 《八哀詩‧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》: “終悲 洛陽 獄, 事近小臣斃。 禍階初負謗, 易力何深嚌。”
仇兆鰲 注引 周甸 曰: “ 名位不為卑賤, 而其死也, 竟與小臣無異;且其禍起負謗, 非有實事, 擠之亦易為力, 何必深噬至此乎。”
II
jiē
ㄐ〡ㄝ
〔《集韻》居諧切, 平皆, 見。 〕
見“ <<嚌嚌>> ”、“ <<嚌咨>> ”。
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сделать НИР?

Полезное

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